上海国资委出台国企业绩考核细则

        自去年12月上海率先发布国资国企改革20条以来,上海国资国企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重组和人事变动,其中,针对“20条”的配套文件和实施细则的出台尤为受大众关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近日,上海国资委已经印发名为《关于在经营业绩考核中视同于利润和单列政策的操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的实施细则,对现有国企考核体系进行改革。
《指引》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三个视同于”政策,为鼓励企业的研发投入、创新转型以及跨国经营,在对国企经营者业绩考核时,对国企经营者业绩考核时,对企业符合条件的研发投入、创新转型费用、境外投资项目费用,均视同于利润。这也是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首创提法。
“三个视同于”政策覆盖了上海国企创新转型中需要高成本投入的主要环节,研发投入中包括了常规科研投入和承接国家和上海重大项目的投入。创新转型费用则包括收购科技企业或科技成果,也包括促进创新转型的信息化项目,从事电商等传统企业模式创新和业态转型。
根据《指引》,符合条件的国企在从事电商等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占领市场的行业时,前期的巨额投入可视为考核利润。此外,针对企业跨国经营,除“视同于利润”外,考核时还可以实施单列政策,即出现亏损时,不计入母公司的财务报表。
此前出台的“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对此也有相关表述,即“对主动承接国家和本市重大专项、科技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产业化项目,收购创新资源和境外研发中心,服务业企业加快模式创新和业态转型所发生的相关费用,经认定可视同考核利润。”此次下发的《指引》,则对上述表述做了更进一步的细化,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步骤和要求。
对此,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三个视同于”政策在此前的“20条”中就有体现,此次出台这一个文件,也表明上海目前正在将各项工作逐步落实。
张晖明说,“三个视同于”主要是体现一种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对企业的视野、关注内容和研发创新的变化都有引领作用,之前类似的概念表述并不完整,此次则是用文件做出明确规定。
此外,张晖明说,国企的利润水平与国企主要负责人的收入是有关联的,这一政策也会对国企管理人员的收入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关注视角和决策思维,决策的因素发生了变化。
上海国资改革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个视同于”改革直接指向国企领导班子的考核标准体系,触及企业经营者的切身利益,为的是最大程度解开对企业家的束缚,激发创新转型活力。
但同时,张晖明也表示,此次上海这一政策的涵盖面相比以前要更广,主要原因是上海希望有条件的企业能走出去,这也与此前上海出台的加快培育跨国企业文件相符合。但由于境外投资的复杂性,企业境外投资束缚的解决不能仅依靠政策的出台。此外,市场的走向并不以政策设计的方式表现,因此要防止“三个视同于”之外的高投入领域被企业忽视的风险。
张晖明说,政府应该着眼于从长期的市场经济理论模式角度来进行工作,不能用政策思维引导企业只顾当下,从这个角度说,这一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进行验证。
在今年年初的上海市“两会”上,上海市长杨雄针对这一话题曾公开表示,在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当中所讲的三个“视同于”,主要还是鼓励国有企业进行创新。实际上,2013年上海已经选取了部分企业兑现了三个“视同于”。现在来看,上海实施的总体情况还不错。
杨雄表示,今年上海会进一步扩大“三个视同于”的试点,并逐步推广到上海更多条件具备的国有企业当中。
职位搜索